第170章 程序员半夜唱跳怪病记(2 / 2)

阿伟瞅着药方:“岐大夫,咋还加了山萸肉?”

“你遗精不寐,是肾虚精关不固,”岐大夫用指甲敲了敲药方,“山萸肉就像把锁,专锁你那往外跑的精气。李东垣说‘精不足者,补之以味’,这味酸收的药最对症。”

正说着,药柜里的抽屉“哗啦”拉开,岐大夫抓起一块黑黢黢的赭石,在手里掂了掂:“这味药得先煎半小时,把它的‘沉劲’煮出来。熬药时记得用砂锅,别用铁锅,铁器容易坏了药性。”

【第四章:三服药后的“气路疏通”】

头服药熬好时,阿伟正对着电脑改bug,突然闻到一股奇怪的香味——不是外卖的麻辣香锅,而是混合着龙骨、白芍的草木香。小张端着药碗进来:“哥,这药咋跟酱油汤似的?”

阿伟捏着鼻子灌下去,药汁刚到胃里,就觉得一股暖流往下沉,原本堵在胸口的那股气像戳破的气球,“咕嘟”一声往下走。当晚他居然睡了个整觉,没再爬起来唱歌。

第三服药喝完,脖子上的包消了大半,打嗝的毛病也轻了。可他又犯了新愁:“岐大夫,我现在老觉得胸口憋得慌,爬三楼都喘。”

岐大夫诊完脉,眉头舒展:“好事!这是胸中‘大气’下陷了。之前冲气上逆把大气挤跑了,现在邪气压下去,正气得归位。”他换了张药方,“给你开‘升陷汤’,但得把升麻、柴胡去掉,换成桂枝尖。”

“为啥换桂枝?”阿伟盯着药方上的6g桂枝尖。

“升麻、柴胡是‘猛张飞’,升气太猛,怕把你那刚压下去的冲气又带起来,”岐大夫笑着说,“桂枝尖是‘智多星’,《伤寒论》里说它‘下气散逆’,既能升大气,又能降逆气,一举两得。你看那桂枝树,枝条都是往下垂的,天生就有往下引气的本事。”

【第五章:厨房里的“气顺食谱”】

两剂升陷汤喝完,阿伟爬楼梯真不喘了。他揣着药方蹲在岐仁堂门口,看岐大夫给街坊们讲食疗:“秋冬天补脾胃,就吃山药小米粥,山药得选垆土的,健脾又固肾;炒菜少放辣椒,多放葱姜,辛温的东西能帮着行气……”

“岐大夫,”阿伟凑过去,“我这病咋就跟气上冲扯上关系了?以前总以为是压力大,脑子出问题了。”

“现代人啊,十有八九都‘气不顺’,”岐大夫擦着药碾子,“你看那办公楼里的年轻人,天天坐着不动,气就堵在肚子里;熬夜伤了肾,就像家里的水库没水了,气就容易往上漂。《脾胃论》说‘肾为先天之本,脾胃为后天之本’,你熬夜吃冰,等于既拆了水库,又堵了水渠,气能不造反吗?”

他指了指药柜上的《黄帝内经》:“老祖宗早说了‘怒则气上,喜则气缓,悲则气消’,你那半夜唱歌,看着是疯,其实是身体在自救——气堵得太厉害,它自己找个出口呢!”

后来阿伟戒了冰咖啡,每天下班绕着小区快走半小时,还跟岐大夫学了“八段锦”里的“两手托天理三焦”,专门疏通胸膈之气。有天小张撞见他在厨房熬粥,锅里飘着山药、芡实和炒白扁豆,不禁咋舌:“哥,你这是从摇滚青年变养生大爷了?”

阿伟盛了碗粥,热气氤氲中,他摸着不再发烫的脖子笑了:“懂啥,这叫‘气顺则万事顺’。以前总以为代码能解决所有问题,现在才知道,身体里的‘气路代码’顺了,比啥都强。”

此刻的岐仁堂外,夕阳把青石板路染成金黄,药香混着谁家炒菜的油烟味,在暮色里慢慢散开。阿伟端着粥碗站在阳台上,远处写字楼的灯火依旧明亮,但他知道,自己身体里那股乱窜的“邪火”,总算被岐大夫那碗汤里的“镇气兵团”给收服了。

(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