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34章 四海无闲田(2 / 2)

深秋的观农台竣工那日,朱文正站在最高处。

远处的试验田里,新一季的红薯藤在风中翻涌如浪。他抚摸着汉白玉栏杆上的雕刻——那是百姓们悄悄凿上的蝗虫与稻穗,虫口咬着稻叶,却被一双捧着种子的手拦住。

入夜后,陈锐送来密报:御史台又在筹备弹劾奏章。朱文正将密报凑近烛火,看纸页边缘渐渐蜷起焦黑的纹路。窗外传来更夫打更的梆子声,他突然想起育英堂的孩子们,不知他们今晚,有没有枕着炒豆子的香气入眠。

他铺开宣纸,提笔写下:\"臣闻农者,国之本也。欲求木之长者,必固其根本......\"墨迹未干,窗外突然传来孩童清亮的歌声,顺着夜风飘进观农台:\"红薯甜,土豆香,英王伯伯种太阳......\"

笔锋在\"阳\"字最后一竖顿住,朱文正望着宣纸上晕开的墨痕,恍惚看见二十年前的自己,也是这样在烛光下,跟着太傅诵读《齐民要术》。

那时的他尚不知,治国安邦的道理,竟藏在这一粒种子、一捧泥土之中。

当第一缕晨光爬上观农台飞檐时,朱文正将奏章仔细折好。

他推开雕花木门,晨风裹挟着泥土与草木的气息扑面而来。远处的试验田里,老农们正将新收的种子装进陶罐——那些种子,有红薯、有马铃薯,还有从西洋传来的玉米。

\"殿下,长安来信。\"陈锐匆匆赶来,递上封信笺。朱文正展开,朱标的字迹跃然纸上:\"农台之事,满朝震动。父皇近日常对着新作物图谱出神......\"

他将信纸收入袖中,目光投向更远处的村落。炊烟袅袅升起,与晨雾融为一体。有孩童追逐着风筝跑过田埂,惊起几只白鹭。

朱文正突然想起育英堂那个说\"雷是老天爷在敲警钟\"的男孩,不知他现在,是否也在这片田野上奔跑。

\"备马。\"他转身走向马厩,\"去育英堂,告诉孩子们,本王带了新的种子。\"

马蹄声踏碎晨露,朱文正迎着朝阳疾驰。风在耳边呼啸,他握紧缰绳,眼前浮现出无数画面:苏州知府跪地求饶的面孔、汪明远胸膛插着的那枚铜钱、朱元璋埋进土里的红薯藤、还有孩子们亮晶晶的眼睛。

当育英堂的轮廓出现在视野里时,他放缓马速。学堂传来琅琅书声,念的竟是他亲自编的农谚:\"春种一粒粟,秋收万颗子。四海无闲田,英王护苍生。\"

朱文正嘴角泛起笑意,翻身下马。他从马鞍上取下装着种子的陶罐,阳光洒在陶土表面,映出温暖的光泽。推开门的瞬间,孩子们潮水般涌来,将他团团围住。

\"英王伯伯!\"那个瘦小的男孩举着片泛黄的稻叶,\"我们学会插秧啦!\"

朱文正蹲下身子,将种子分给孩子们:\"来,咱们一起种新的庄稼。等它们长大了,就能喂饱更多的人。\"

窗外,秋风掠过新翻的土地,带着希望的气息。

朱文正望着孩子们雀跃的身影,突然明白,所谓治国,不过是让每一粒种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土地,让每一个百姓,都能在这片土地上,安稳地生长。

而他,愿做那守土的人,任凭风雨如何肆虐,始终护着这一方烟火,守着这人间的希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