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04章 岐大夫巧排胞衣记:益母堂前的血淤玄机(2 / 2)

\"放心,\"岐大夫开始称药,\"此药虽能攻下,但与益母草、桃仁等配伍,专走血分,只攻胞宫之瘀,不伤肠胃之正。就像铁匠炼铁,猛火只化顽铁,不损炉壁。\"

第三章:药香里的胞衣下排

黄昏时分,岐仁堂的砂锅里咕嘟咕嘟煎着药,满屋都是川芎的辛香与蒲黄的清苦。岐大夫让古秀莲的嫂子把药汁滤出,趁热端给她:\"记住,川军后下,只煎三沸即可,取其锐气。\"

头煎药喝下半个时辰,古秀莲突然皱紧眉头,双手捂住小腹。\"来了...\"她咬着嘴唇,额角渗出冷汗。岐大夫示意嫂子扶她躺好,只见她少腹疼痛如绞,像是有只手在里面拧转。

\"别慌,这是药力在攻瘀,\"岐大夫一边观察她的面色,一边轻按她的腹部,\"就像久堵的河道突然冲开,起初水流会更急。\"

到了后半夜,古秀莲突然惊呼一声,只见血色绸帕上落下一块约五寸长的紫黑组织,边缘卷曲,正是滞留的胞衣。\"出来了!\"嫂子喜极而泣,连忙用干净的布巾接住。

岐大夫仔细查看了胞衣,点头道:\"不错,虽不完整,但主要部分已出。\"他让嫂子用温水给古秀莲擦拭,又把二煎药递过去:\"再服两剂,把残余瘀血清干净。\"

两日后,古秀莲的流血明显减少,腹痛也消失了。她再来复诊时,面色已恢复红润,脉象虽仍偏弱,但涩象已去。岐大夫改方为八珍汤加减,补气养血:\"如今瘀去新生,当以调养为主。就像河道疏通后,要施肥灌溉,让两岸草木生长。\"

古秀莲感激涕零:\"岐大夫,您这药真是神了!前儿我还以为...以为过不了这关了...\"

\"不是药神,是医理神,\"岐大夫摆摆手,\"《伤寒论》说'有故无殒,亦无殒也',只要辨证准确,用药精当,虽猛剂亦不伤正。你这病若拖延下去,瘀血内停,不仅血难止,还可能成'症瘕',后患无穷。\"

第四章:胞宫养护的市井哲思

半月后,古秀莲送来一面锦旗,上书\"手到病除\"四个金字。岐大夫却指着药柜里的益母草说:\"真正该谢的是这草药。你看它茎方叶圆,顺应天地,既能活血又能养血,是女子胞宫的好帮手。\"

他又对前来抓药的年轻妇人说:\"女子以血为本,胞宫如田,血如水土。平时要注意保暖,勿食生冷,以免血遇寒则凝;也要心情舒畅,不然气滞则血瘀。就像种田,既要浇水施肥,也要及时除草,胞宫才会安康。\"

旁边的学徒好奇地问:\"师父,为何不用补血药先止血,反而先用破血药?\"

岐大夫正在晾晒新收的益母草,闻言笑道:\"你看那屋檐下的冰棱,若只拿扫帚扫,上面的冰掉下来还会砸人。最好的法子是在下面生堆火,让冰自己化。胞衣滞留好比冰棱,瘀血不去,新血不生,止血就是治标不治本。\"

古秀莲在一旁听得入神,忍不住问:\"岐大夫,我这都第四胎了,为啥总出这毛病?\"

\"多产伤血,屡次妊娠更伤胞宫,\"岐大夫叹了口气,\"就像土地连年耕种,肥力渐衰。以后要注意避孕,给胞宫足够的时间休养。古人说'瓜熟蒂落',妊娠也要顺应天时,不可强求。\"

尾声:药柜里的益母经

梅雨渐歇时,岐仁堂的后院晒满了益母草,青绿色的草茎在阳光下散发出独特的香气。岐大夫的学徒正在整理医案,忍不住问:\"师父,那古嫂子的病,西医说是'不完全流产',为啥咱们不用刮宫,光吃药就行?\"

岐大夫正在炮制桃仁,闻言停下手中的捣药杵:\"刮宫如同用铲子铲地,虽能快速清除,但易伤地皮。中药下胞衣,如同春雨润土,让瘀滞自行排出,既去邪又不伤正。你看这桃仁,温润不燥,既能破瘀又能润燥,比铲子柔和多了。\"

他指着窗外正在晾晒衣物的古秀莲,她的脸色已恢复红润:\"医道如水,有急流也有缓溪。急则治其标,用猛药破瘀;缓则治其本,用补药培元。关键是辨清'瘀'与'虚'的主次,就像看云识天气,知道何时该下暴雨,何时该下细雨。\"

夕阳透过窗棂,照在药柜的标签上,\"益母草\"三个字被镀上金边。而那味看似普通的草药,却在岐大夫的手里,成了疏通胞宫瘀滞的妙药,正如市井生活里的智慧,往往藏在最平凡的草木之中,只待有心人去发现,去运用,去传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