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3章 头疼奇治(1 / 2)

在繁华都市的一隅,车水马龙的喧嚣声似乎永远都渗透不进一条静谧的小巷。小巷尽头,一扇朱红色的木门半掩着,门楣上一块古朴的匾额,上书“岐仁堂”三个鎏金大字,在阳光下隐隐泛着光。这里便是岐大夫悬壶济世的地方。

这一日,阳光慵懒地洒在门前的青石板上。岐仁堂里,岐大夫正坐在桌前,翻看着一本泛黄的医书,那书的封皮已有些磨损,书页间还夹着些干枯的草药标本。突然,一阵急切的脚步声由远及近,打破了这份宁静。

门“吱呀”一声被推开,一个中年女子在家人的搀扶下,脸色煞白地闯了进来。她双手抱头,身体微微颤抖,嘴里不住地呻吟着:“疼死我了,疼死我了……”家人一脸焦急,一进门便喊道:“岐大夫,快救救我老婆,她头疼得快受不了啦!”

岐大夫赶忙起身,快步走到女子身边,示意她在椅子上坐下。他神情镇定,眼神却透着关切,轻声说道:“莫急莫急,且先坐下,让我来瞧瞧。”他伸出那双手,虽已有些粗糙,却带着一种让人安心的力量,为女子把起脉来。

过了片刻,岐大夫又仔细观察了女子的舌头,只见舌淡苔薄白。他微微皱起眉头,思索了一番,然后缓缓开口:“依我看呐,你这头疼之症,乃是肝阳上亢所致。《黄帝内经》有云,‘诸风掉眩,皆属于肝’。你体内肝阳过盛,如同那春日里的狂风,上扰清窍,故而头疼欲裂。”

女子的家人一脸疑惑,问道:“岐大夫,这肝阳上亢是怎么回事啊?我们平日里也没听说过。”

岐大夫微微一笑,耐心解释道:“这肝在我们人体之中,犹如那将军之官,主疏泄,主藏血。若长期情志不舒,或是劳欲过度,就容易导致肝阴亏虚,阴不制阳,肝阳便会像脱缰的野马一般,向上冲逆。就好比这自然界中,水少了,火就会旺盛,火势往上蔓延,就会影响到上头的清灵之地。而头部,正是诸阳之会,肝阳上冲,自然就会引发头疼之症。你夫人平日里是不是经常容易生气,或者睡眠不太好啊?”

女子微微点头,有气无力地说:“岐大夫,您说得没错。我这些年工作压力大,脾气是不太好,睡眠也一直不太踏实。”

岐大夫点了点头,接着说:“这就对了。情志不畅,肝郁化火,久而久之,肝阳就会亢盛。再加上睡眠不好,阴血得不到很好的滋养,肝阳就更容易上扰。如今你这脉象,寸上鱼际尺不足,正是肝阳上亢的典型表现。寸脉代表着上焦,上冲到鱼际之处,说明肝阳上逆之象明显;而尺脉不足,则表示下焦肝肾之阴亏虚。”

女子的家人听了,恍然大悟,急切地问道:“那岐大夫,这病该怎么治啊?”

岐大夫站起身来,走到药柜前,一边思索一边说道:“治病之法,当以平肝降火、潜阳重镇、活血逐瘀、滋阴补精为要。我且为你开一副药方。”他拿起毛笔,饱蘸浓墨,在纸上写下了一行行字迹:

白蒺藜30g 勾丁15 g 菊花30g 夏天无30g 夏枯草30g 川芎12g 怀牛膝30g 鸡血藤15g 黄芩30g 天麻30g 车前子30g 石决明30g 生龙牡各30g 益母草30g 泽兰15g 蝉衣30g 女贞子15g 旱莲草15g

写罢,岐大夫放下毛笔,指着药方说道:“你看这白蒺藜、勾丁、菊花、夏枯草、黄芩,它们就像是一群英勇的将士,专门负责平肝降火。白蒺藜能平肝解郁,疏散风热;勾丁则可清热平肝,息风定惊;菊花有清肝明目之效,能疏散肝经风热;夏枯草能清肝泻火,消肿散结;黄芩更是清热燥湿,泻火解毒的良药。这几味药合用,能把那上亢的肝阳给降下来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