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9章 湿浊突围战(2 / 2)

三、厨房里的“祛湿套餐”

怕阿婆喝不惯苦药,我特意交代:“加3颗蜜枣一起煎,蜜枣性温,既能调和药性,又能补脾气,就像给苦药裹了层糖衣。”

“平时还能吃糯米糕吗?”孙子指着阿婆床头的点心盒。

“暂时别吃了,”我摇摇头,“换成炒薏米山药粥吧——炒薏米30g、山药20g、陈皮5g,薏米炒到微黄再煮,健脾祛湿还不伤胃,比糯米糕好消化多了。”

四、三周后的“落地奇迹”

第七天复诊,阿婆坐在轮椅上精神好了许多:“昨晚只出了一次汗,枕头没湿完!”摸她的脉,濡滑感减轻,重按能摸到点力气了;看舌苔,黄腻退了大半,边缘齿痕变浅。我把黄芩减到6g,加党参15g(《本草从新》“健脾运胃,补中益气”),好比给修好的管道刷层防腐漆,巩固脾胃功能。

两周后,阿婆竟能在孙子搀扶下走进医馆:“头晕轻多了,能看清墙上的福字了!”她指着我身后的对联,眼里有了光。再诊脉,脉象趋于和缓,舌苔薄白湿润,胸前皮肤的泛红也退了。我教她每天按揉丰隆穴(小腿外侧,外踝尖上8寸)200次,“这是‘化痰第一穴’,常按能帮脾胃清理‘垃圾’。”

“为啥吃了去湿的药,汗就不出了?”孙子扶着阿婆问。

“您看这茶壶,”我提起桌上的紫砂壶,“壶里水太满,盖不严就冒蒸汽(自汗);火太旺,水烧开了也冒蒸汽(盗汗)。我们用苍术、茯苓把壶里的水倒掉些,用黄芩把火调小些,蒸汽自然就少了。”

诊室里的“湿浊课堂”

“老年人祛湿,和年轻人不一样,”我望着窗外的春雨,“不能用猛药强攻,得像春天化雪一样,慢慢化、轻轻通。阿婆这把年纪,脾阳就像快灭的炭火,得用苍术、白术轻轻拨弄,让火重新旺起来,湿浊才能慢慢化掉。”

“那口苦是怎么回事?”孙子又问。

“口苦是湿浊化热,热气往上冒,”我用茶杯演示,“就像阴沟里的污水发臭,味道飘上来了。我们用黄芩把热清掉,用半夏把浊气降下去,口苦自然就没了。”

梧桐巷的雨不知何时停了,阳光透过竹帘照在阿婆的白发上,那些稀疏的发丝间,竟透出淡淡的健康光泽。她摸着轮椅扶手轻声说:“原来我的头晕汗出,是身体里堵了‘淤泥’啊。”我笑着点头:“现在淤泥清了,您这‘老房子’也该透透气、晒晒太阳了。”

(注:文中剂量为九旬老人常规量,实际需中医师辨证;法半夏有毒,必须规范炮制,孕妇及阴虚燥咳者忌用;湿浊化热者慎用温燥药,临床需仔细鉴别舌苔润燥、脉象虚实等。)